日本高清免费的不卡视频

您當前位置:中玻網(wǎng) > 資訊中心  >  行業(yè)資訊  > 中國玻璃發(fā)展簡史
  • 熱點新聞

  • 按周
  • 按月

中玻網(wǎng)官方公眾號

微信掃碼進行關注
隨時隨地手機看最新資訊動態(tài)

手機閱讀

分享

中國玻璃發(fā)展簡史

來源:觀復博物館 2019/7/10 10:51:36

25604次瀏覽

中玻網(wǎng)】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伊拉克阿斯馬爾出土的玻璃殘片是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的較早玻璃制品,距今約為4300年,而玻璃器皿大約是在3600年前出現(xiàn)在兩河流域。

  今天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玻璃制品,在中國歷史上的發(fā)展卻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,雖然在1975年,陜西寶雞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期的玻璃管和玻璃珠,證明3100多年前的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術,尤其是在湖南省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戰(zhàn)國、西漢時的玻璃器,但經(jīng)相關人士鑒定,此時期的玻璃制品是一種鉛鋇玻璃,稱“琉璃”,到清代以后,古玩界稱之為“料器”。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(tǒng),它是單獨存在的。

640.webp.jpg

  清代貓蝶紋料器

  觀復博物館藏

  鉛鋇玻璃有其明顯的特點,優(yōu)勢上,絢麗多彩、晶瑩璀璨。但因為燒成溫度較低,輕脆易碎、不耐高溫、透明度差、不能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也較為突出,所以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等小器件,因此用途狹小、發(fā)展受限,加上制作成本也較高,所以就沒有受到古人的重視。西方古玻璃則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,以石英砂、純堿、石灰石、長石等為主要原料經(jīng)1550~1600℃高溫熔融、成型、并經(jīng)快速冷卻而制得的無定形非結晶固體材料。耐溫性能較好,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。

640.webp (2).jpg

  西漢藍色玻璃環(huán)

  長沙博物館藏

  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高溫溶結的釉滴形成了較早的玻璃體。當時人們用陶質的坩堝、土釜或平敞的粘土爐子來氧化焙燒方鉛礦以制取鉛,這樣,當氧化鉛生成后,一旦與陶質堝、釜內(nèi)壁的粘土成分接觸,只要器壁溫度達到900℃左右,就會在堝、釜壁上生成一層鉛釉。有學者曾就此做過模擬實驗,結果完全證實了這一點。由于這種釉潤滑光亮,敲擊脫落后很像玉石,這就給古人以啟示,使他們有意識地嘗試用這種鉛礦煅灰與粘土或石英砂一起熔煉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用石英砂煉制得到的成品質地潤澤,光潔晶亮,這就得到了正式的原始玻璃配方。當時的玻璃也稱“璆琳(qiúlín泛指美玉)”或“陸離”。

  以上說明較早中國傳統(tǒng)玻璃的起源與就與老祖宗好“冶鉛”有關。鉛在古人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。用鉛做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種化妝品,煉丹術也叫鉛汞之術。在戰(zhàn)國時期,中國的方士們還流行著“食金飲玉”可以長生的說法,所以煉丹術興起后試煉珠玉(即玻璃)也就成為煉丹家們的活動之一。東漢王充《論衡·率性篇》說:“道人消爍五石,作五色之玉,比之真玉,光不殊別。”曾有人懷疑這里的燒煉五石是否指燒煉玻璃,因為五石是否指適于煉制玻璃的五種礦石,還不能肯定。但這些記述反映了道士們燒煉珠玉的活動,則是無疑的,而燒煉珠玉正是導致玻璃出現(xiàn)的直接來源。

  兩漢時期,玻璃的發(fā)展則延續(xù)了之前的傳統(tǒng),以仿玉為主,光潔度好,制作水平也較高。

640.webp (1).jpg

  西漢玻璃耳杯

  河北博物院藏

  同時從漢代開始,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,中亞與西亞的玻璃制品作為昂貴的進口貨運抵中國,成為上層社會華麗生活的標志。《晉書》“王濟傳”就記載,晉武帝司馬炎臨幸王濟家,看到侍圣的宴席上“供饌甚豐,悉貯琉璃器中”。

版權說明:中玻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以及整合的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標明文章來源

免責申明:以上觀點不代表“中玻網(wǎng)”立場,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內(nèi)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并不代表中玻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中玻網(wǎng)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。但因轉載眾多,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,故僅標明轉載來源,如標錯來源,涉及作品版權問題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0571-89938883,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者刪除處理,謝謝!

相關資訊推薦

查看更多 換一批